推广 热搜: 华中特产  华东特产  华南特产  北特产  西南特产  东特产  山东特产  湖北特产  四川特产  西北特产 

鹿城区特产-瓯绣

   日期:2023-06-07     来源:美滋滋特产网    浏览:153    评论:0    
核心提示:鹿城区特产-瓯绣瓯绣,亦名温绣,是浙江省温州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瓯绣是从装饰生活用品逐渐发展起来的刺绣
QQ浏览器截图20230607113137
鹿城区特产-瓯绣
瓯绣,亦名“温绣”,是浙江省温州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瓯绣是从装饰生活用品逐渐发展起来的刺绣工艺,早期的绣品有神袍、戏装、寿屏等,后来又扩展到刺绣山水、人物、走兽、书法等,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装饰效果。
瓯绣是流行于浙江省温州一带的传统民间刺绣艺术,它历史悠久,早初起源于民间妇女的绣房习作。结合瓯绣的针法路数进行辨析,它是由唐代锦衣发展而来。明末清初,温州对外交通日渐发达,使瓯绣得以吸收姐妹艺术之长,在技艺上趋于成熟,自具一格。清代道光末年,瓯绣在温州已十分流行,民间形成了“十一十二娘梳头,十二十三娘教绣”的传统和以绣花罗裙作为青年男女定情礼物的风俗。当时开设的多家绣铺对外承接官衣锦服、戏装、旗袍等绣活,生意十分红火。瓯绣构图简练,色彩绚丽,针法严谨,运针灵活擅变,绣理分明,绣面光亮,呈现着与众不同的东瓯地域特色。融诗文、书画、刺绣之美为一体的瓯绣讲究针法、笔法和物象理法的统一,显示出高超的技艺水平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
2008年6月7日,瓯绣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Ⅶ-73。
历史渊源
瓯绣也称“温绣”,是温州的传统艺术,它起源悠久,“瓯”字就来源于温州古名“东瓯国 ”。瓯绣即指已绣成的工艺美术品,也指制作这种绣品的工艺技术。瓯绣的种类有彩色绣、素色绣、仿古绣、仿真绣、水墨绣、双面绣等。 
瓯绣始于唐代,兴于明清。800多年以前,温州地区已运用刺绣美化服饰,绣品技艺也达到相当水平。据说,瓯绣最早产生于民间擅于刺绣的妇女之手,古时温州少女有“十一十二娘梳头,十二十三娘教绣”的刺绣传统,足见当时瓯绣的普遍和兴盛。 
温州自古善于养蚕和织造,为瓯绣工艺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瓯绣工艺。到了三国,由于军事的需要,瓯绣工艺突破创新,“设计画稿、临缎、刺绣”三道工序在当时就已领先中国,有吴国孙权之妻赵夫人被誉为“针绝”的“山川地势军阵地图”。到了宋代,丝织业发达,加上受到佛教影响,瓯绣诞生了中国较早的双面绣制品:出土于温州瑞安慧光塔的“素罗地平针绣对鸯团花经袱”,工艺领先中国。明末清初,手工业繁荣,人民的审美日益提升,各地刺绣业竞争激烈。为了发展,瓯绣学习上海顾绣,增加了“缎上着色”的画绣工序,从此工艺变革,延续至今。加上明代瓯绸享誉中国,为瓯绣工艺锦上添花。清代中后期,中国贸易繁荣,地方刺绣产业发展,四大名绣在这时逐渐自成体系,瓯绣也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近代,温州被迫开放口岸,瓯绣工艺的传承受到西方贸易的影响走向衰落,随后更被工业化产品替代,被机绣抢占市场。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府出台保护传统文化的政策,帮助老艺人归队,对绣业进行多方扶植,瓯绣才得以恢复发展。
瓯绣交织融合在温州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婚嫁、日用到节俗、宗教,从鞋袜、桌帷到军甲、戏服。北宋“慧光塔双面绣经袱”、明代“绣衣坊”街道、清代“林正阳及妻室诰命书”、清代“康熙六十一年瓯绣寿屏”“泰顺木偶戏”,各种实物证实了这一点。这使得瓯绣的制作、售卖以及使用等环节都离不开温州人民,他们受到社会文化浸润后的不同审美和需求使绣工从材料、针法、图案等角度改变了瓯绣工艺。因此,瓯绣工艺的发展受到了社会文化的影响。
文化特征
特点
瓯绣的特点是构图精练,色彩绚丽、针法严谨、运针灵活善变、绣理分明、绣面光亮,具有鲜明的地域工艺特色,作品诗书画绣结合,绣时针法融笔法物象理法于一体,以针线传情,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和艺术、工艺研究价值及较高的欣赏收藏价值。
构图
画与绣同属造型艺术,但因使用工具和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不尽相同,成功的绣品“较画更胜”。故刺绣画稿必须服务于刺绣技艺,不但要艺术地展现客观对象,还要顾及工时和成本。瓯绣绣稿做到了构图精巧,用笔工整,线条清晰,色彩鲜明,从而使绣品达到画绣合璧的境界。
绣理
主要是指针法。刺绣是以针引彩线,把客观对象转化为艺术形象,是针画形象,故其独有的艺术语言即针法——用针排线的方法。瓯绣针法严谨,从传统针法到创新针法多达几十种。刺绣俗语说“绣花难绣缕”,而瓯绣艺人根据刺绣绘画作品笔法的走势特点,较好地把握了丝缕(丝理)变化的规律,灵活运用不同的针法。若绣人物,还特地找来衣料等实物以研究针法的表现,使绣品形象立体、结构生动。但于针不及之处,如作为背景的远山、云雾等,瓯绣则画绣结合,以绣带画,半绘半绣,虚实相应,不但省工,还使作品气韵生动。
色彩
瓯绣的色彩具有较强的民间工艺性,但以写实为主。据瓯绣老艺人回忆,温州瓯绣厂内摆设着各色应时盆花、鸟兽标本供绣工观摩学习。当年还曾组织绣工实地游览风景区,观察林木生长、山川形态,故绣品色彩源自生活而更艺术化,光鲜明快,富有装饰性和浓郁的浙南地方风味,寓大雅于大俗之中。
制作工序编辑 播报
具体地说,画稿以国画白描、水墨写意为主,西画、摄影图片为辅,吸取画理中远近、虚实、冷暖等技法,使画面在不失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更加丰富多彩。针法则有齐针、切针、套针、接针(平针)、施针、滚针、疏针、掺针﹑断针﹑侧针、包针、缠针、网针、盘针、游针、长短针、打子针、人字针,八字针、排排高、匹匹咬等几十种,具有雷、年、平、光、巧等工艺特色。1959年还试制成功乱针绣、双面绣及水墨绣。一幅优秀的瓯绣(丝)画片,往往积几十万针的手工,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瓯绣(丝)的传统工艺大致分画稿、临缎、着色、上绷、刺绣、开衣纹及头面、下绷装潢等多道较大的工序。
1、画稿
瓯绣(丝)画片的绣稿,一般均由中国画高手画成,故画稿是瓯绣(丝)的第一道工序,也是瓯绣(丝)的根本。一幅画稿设计得好与坏,不只是虚实、神韵是否到位,较为重要的是要达到若添加一笔为多,如减少一笔为缺的地步,这是因为要顾及绣的工时和效果。瓯绣(丝)画稿多以墨线双勾轮廓,也有山水、花鸟等水墨画,注重远近、虚实等关系,使画面色彩更加丰富。
2、临缎
临缎就是将画稿拷贝到绣面上。传统的做法可在桌子上放一块玻璃板,画稿就铺在玻璃板上,再把绣缎覆在稿面上,玻璃板下点亮电灯,即可映出纹样,然后用毛笔或硬铅笔依样拷贝。但因绣面质地不同,或软缎,或色缎,或府绸等,故不但要注意描摹时勾画顿挫之微妙处,更要注意墨色的浓淡干湿,以使拷贝件不失画稿的神韵,又要保持拷贝件的清洁干净。所以,临缎是较用工夫也是较见功夫的活计。 
现今临缎也有借用现代科技手段的,特别是对摄影作品的处理。可将画面扫描录入电脑,待明暗色调、大小尺寸等调至准确后,再喷绘到绣面上。
4、着色
着色指的是用水彩画颜料在绣面上着色,一般用于较大面积的远山、浮云,流水等。绣时或以较细的线稀针虚绣、断针虚绣,或渲染处不绣,以虚衬实、节省工时之外,突出了主题。着色也包括以毛笔敷彩直接在绣面上作画。
5、上绷
绷,是刺绣时用来绷紧布帛的工具。大件的(绣地)用长方形木框子,小件的(绣地)可用竹圈,亦称“手绷”,故所用绣绷的大小一般以绣地的幅宽作为标准。
上绷,就是把绣地四边以棉线或麻线交叉固定在绷上,以使绣地四周边平且直。但又不可绷得太紧,否则放绷后绣地纹样易变形。要做到绣地松紧适中,实在也不是一件易事,要有多年的实践经验。
6、刺绣
刺绣即绣线穿针后,一手在绷上,一手在绷下,不断地起针﹑落针的过程,它是绣品成败的关键。所以,在动手前,必须对整幅绣稿多看几眼,理解其构图、层次、用色等,然后尽可能配齐所需色线,进而确定各部位不同的针法,以便胸有成竹。至于所绣纹样的顺序,可据个人习惯而定,只要做到从左至右绣起,拉线时用力均匀及暗针、针脚的处理等事宜即可。
当然,技术等级不同的工人所绣绣品的好与坏,内行人一看便知,如兽毛的蓬松度,鸟羽色彩的过渡是否自然,鱼尾是否轻飘等。
7、开衣纹、头面
开衣纹、头面这两项本就包括在刺绣过程中,把它另列说明,只是强调它是另一道工序。一般初学者以平针铺地绣时,会把原来的衣纹,头面关键处的线条盖住(多指古代人物),于是须用毛笔重新将人物的衣纹、头面或动物(狮、虎等)的须眉开出,再由技术较熟练的工人(高级工)绣上。当然,也有铺地时就预留衣纹,头面,然后一次性绣毕。下绷装潢瓯绣(丝)画片下绷后要经熨烫使之平整,并用较厚的白纸将绣品背面和四边予以衬托,然后镶嵌入镜框即可欣赏。
题材作品编辑 播报
当代瓯绣品种以服饰和日常生活用品为主,并且大量出口。这时的表现题材非常丰富,人物、山水、花鸟、吉祥图案等均有涉及。《红楼十二金钗》是瓯绣的代表作之一,在这幅长2米,宽1米的巨幅绣品中,四季花卉同时开放,十二金钗集于一图,画上人物的脸型、发髻、首饰、神态各不相同。绣面绚丽多彩,光彩夺目。
传承保护编辑 播报
传承价值
温州的社会文化融合在瓯绣工艺的发展变迁中。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它在古温州拜鬼神、尚祭祀的文化下诞生,随后又与温州永嘉学派思想、西方非实用性思想、百姓审美观、经济水平、当地民间宗教、行政区域规划等因素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瓯绣不仅仅只是一种绣品或工艺,它同时还是温州文化的积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更是审视温州历史变迁的一条重要线索,人们从中更能窥视大时代背景下温州的社会文化发展。 
传承状况
由于瓯绣技艺难于掌握,加上电脑绣制的蓬勃发展,致使瓯绣从业人员日渐减少。据不完全统计,温州地区当下瓯绣产业的从业人员已经由巅峰时期的6000余人,骤降至当下的不足100人,且从业者年龄偏大多为初中或以下学历,具有大专或以上学历比例低于百分之五。 
传承人物
施成权,女,1957年出生,汉族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瓯绣,申报地区为浙江省温州市。 
保护措施
2016年6月6日,17名与瓯文化相关的社会组织掌门人相聚雪山饭店,在刻有“瓯”字的特制大陶盘上按下自己的手印,此举意味着温州瓯文化联盟正式启动。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获得“瓯绣”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编辑 播报
重要活动
2019年11月11日,11月5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开幕,此次博览会首次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暨中华老字号”文化展示项目,温州市组织瓯塑、瓯绣、黄杨木雕、细纹刻纸、蓝夹缬等5个国家级非遗项目。
2019年12月4日,2019年“温州工匠”认定仪式暨“祖国好 劳动美”温州市首届职工文化艺术节汇报演出在温州市工人文化宫举行。活动上展现了瓯绣作品。
2020年12月20日,“瓯裳花语”的美好生活暨首届瓯服时尚艺术秀和第四届瓯花花艺展在青灯石刻艺术博物馆举办。活动上展现了瓯绣作品。
 
打赏
 
更多>同类特产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特产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  桂ICP备17006920号-2
美滋滋特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