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华中特产  华东特产  华南特产  北特产  西南特产  东特产  山东特产  湖北特产  四川特产  西北特产 

超7亿元!清远土特产的“出山”之道

   日期:2025-09-01     来源:清远发布    浏览:291    评论:0    
核心提示:8月22日清晨六点,清新区龙颈镇竹林间,雾气还未完全消散,50多岁的笋农莫建明夫妇已挥起砍刀采收竹笋。他们将砍下的鲜笋直接装

8月22日清晨六点,清新区龙颈镇竹林间,雾气还未完全消散,50多岁的笋农莫建明夫妇已挥起砍刀采收竹笋。他们将砍下的鲜笋直接装上轨道运输机,电机轻响间,满载竹笋的竹筐沿着蜿蜒的山间轨道缓缓下行,20分钟即可抵达山脚。这条贯穿四村的“竹笋运输线”,让当地笋农轻装运笋迎丰收。

近年来,清新区立足麻竹笋传统种植优势,以扩产、延链、扬品牌为发力点,用“绣花功夫”做大做强做优麻竹笋产业,推动这一“土特产”向特色支柱产业跃升。2024年新增麻竹笋种植面积3.62万亩,总种植面积达11.05万亩,综合产值突破7亿元。截至2025年5月,清新区麻竹笋总种植面积达11.28万亩。

8月22日,这条贯穿四村的“竹笋运输线”,正让当地笋农们迎来“轻装上阵”的丰收季。清远日报记者 邱炜民 摄

轨道进山 破解运输难题

“竹林多生长在陡峭山体上,以前笋农上山砍笋后,挑着百斤鲜笋下山要走一个钟头,遇到雨天,更是泥泞难行。”在龙颈镇头巾村笋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竹林基地,负责人莫建新指着山间介绍,传统肩挑模式不仅效率低下,更存在安全隐患。村里笋农普遍在50岁以上,不少老人早已扛不动担子。

改变始于2022年,莫建新率先自筹20多万元建设运笋轨道,投用后反响良好。2023年,清新区政府结合村民意愿和种植实际,再投入超250万元,因地制宜推进总长20公里的麻竹笋运输轨道建设,配套运输车并无偿供村民使用,单趟运输重量可达600斤。

“山体陡峭,石头较多,安装难度很大,海拔落差近300米。”建新介绍, 目前已完成14公里轨道铺设,包含19条运输线路,串联起坳仔、新寨、竹仔洲、南湖四个麻竹笋重点种植区域内的行政村

在清新区龙颈镇头巾村,村民莫建明将竹笋放在轨道运输机上。清远日报记者 邱炜民 摄

轨道投用后,运输效率立竿见影。数据显示,以往人工挑运单程耗时30至60分钟,而轨道运输机仅需20分钟就能将600斤鲜笋从山顶运到山下。莫建明介绍:“以前从早六点忙到正午,一天挑五六趟才收400斤;现在机器运货,早上十点就能收工,既能腾出手处理鲜笋,下午还能去附近漂流景区当安全员,每月多挣4000块钱。”

眼下正值鲜笋的采摘黄金期,山间19条运输线每条每天往返运输5趟,全力保障鲜笋运输。莫建新表示,下一步计划继续申请铺设轨道,扩大运输规模和线路,让轨道网络覆盖整个骆坑村,同时加大种植面积,让更多村民实现增收。

村民莫建明利用轨道运输机将刚砍好的竹笋从大山里运回村中。清远日报记者 邱炜民 摄

从鲜笋到笋干 全链升级

鲜笋运到山下后,莫建明夫妇俩将收回来的鲜笋分类、蒸煮、发酵。这些鲜笋按笋头、笋尾、笋衣分类加工,100斤鲜笋可制成约5斤笋干,不同部位售价不同。莫建明介绍,他一年能卖出100多斤笋干。

运输轨道铺到家门口,不仅省力,更点燃了村民种笋的积极性。莫建新介绍,龙颈镇麻竹笋种植面积超2000亩。其中头巾村笋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约4500亩,年产鲜笋约270万斤,可制成笋干约14万斤,年产值达350万元,产品通过合作社渠道销往台湾地区和内地市场。

8月22日,在清新区龙颈镇头巾村,村民莫建明利用轨道运输机将刚砍好的竹笋从大山里运回村中。清远日报记者 邱炜民 摄

而这仅是清新区麻竹笋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截至2025年5月,全区麻竹笋种植面积达11.28万亩,“小竹笋”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产业要做大,更需做优。清新区以“绣花功夫”深耕麻竹笋全产业链——2024年4月,清新区印发《清远市清新区麻竹笋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政府引导+主体参与”扩产机制,当年新增麻竹笋种植面积3.62万亩。

品牌赋能 擦亮“土特产”金名片

从一根笋的“轻装下山”,到全产业的“串珠成链”,清新区更以文化赋能和市场拓路双轮驱动,让麻竹笋从“土特产”变身乡村振兴“金名片”。

清新区龙颈镇头巾村,村民将清晨收获的鲜笋进行加工。清远日报记者 邱炜民 摄

“滨江熟晒笋干制作工艺已是市、区两级非遗,民俗文化成了活广告。”清新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让麻竹笋“叫得响、传得开”,清新区积极推进非遗申报,通过非遗保护,让传统工艺的文化价值转化为产业溢价能力。

同时,搭建多元展示平台,在清泉湾、古龙峡等景区设置展示区,呈现笋干制作流程、特色笋品及民俗文化,生动讲好“麻竹笋故事”。目前,辖区多家企业已注册自身商标品牌,如兆丰公司拥有商标“十二邨”“瑞庙山”“齿留香”等。

此外,清新区积极动员经营主体“走出去”,2024年组织企业参加广州食博会、深圳食博会等多场展会,助力兆丰“十二邨”、松德丰“SDF”等本土商标品牌亮相行业舞台。通过“非遗+展销+品牌”组合拳,清新区麻竹笋产业知名度与美誉度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打赏
 
更多>同类特产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特产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  桂ICP备17006920号-2
美滋滋特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