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华中特产  华东特产  华南特产  北特产  西南特产  东特产  山东特产  湖北特产  四川特产  西北特产 

凯里市特产-芦笙

   日期:2024-04-03     来源:美滋滋特产网    浏览:117    评论:0    
核心提示:凯里市特产-芦笙芦笙,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 发源于中原,后传入少数民族地区,其前身为汉族的竽。在贵州各地
 

凯里市特产-芦笙
芦笙,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 发源于中原,后传入少数民族地区,其前身为汉族的竽。在贵州各地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芦笙之乡”、“歌舞之乡”的称誉,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乐器之一,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
芦笙作为一种乐器,有着自己独特的音乐规律和舞蹈形式。芦笙分为轻音芦笙和重音芦笙两种,其调式为“561235”和“612356”,重音芦笙的曲调深沉而洪亮,轻音芦笙则轻盈而高亢,其音乐曲调的使用是很严格的,大体分为《祭祀》、《抒情》和《叙事》等三大部分,《祭祀》部分主要用于丧葬祭祀,曲调共有三百六十首,《抒情》部分主要用于踩花山等吉庆场面,但文山苗族芦笙婚礼音乐因历史上的不断迁徙而失传;《叙事》部分主要叙说苗族历史、故事传说等。
历史沿革
 
芦笙,其前身为中原汉族的竽,后唐朝时传入少数民族地区。
唐朝时贵州的少数民族人民开始制作芦笙,并涌现了不少的优秀芦笙吹奏家。古代进京朝贡者,就曾带着芦笙到宫廷演奏过,得到朝廷官员的高度赞赏。
在芦笙堂吹芦笙,一般为每套6支同吹,芦笙音域宽阔,乐声悠远,笙歌宏亮,令人回味;吹芦笙自然要6人,踩(跳)芦笙的苗族姑娘数十、数百人不等,她们穿着以银角为代表的银饰盛装,随着芦笙曲调翩翩起舞,尽情欢跳,场面壮观动人,形成银色的海洋,被誉为“东方迪斯科”。
音色特点
 
苗族的芦笙乐队,是民间业余奏乐组织。每队由五六支芦笙组成,分为高、中、低不同音区,既有笙管高达三丈有余的低音芦笙,也有管高尺余的高音芦笙,再加上发音低沉的芒筒,合奏起来音响雄壮粗犷、气势磅礴。
相关成就
 
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龙街乡龙洞村苗族芦笙舞被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芦笙源于古代苗族先民,并在苗文化中占了主导地位,芦笙乐舞,是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芦笙乐舞
 
芦笙乐舞,是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苗族的每个村寨里,都有一个跳芦笙的中心院坝,在夏秋季节的月明之夜,芦笙鸣响,全寨的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或随着轻松活泼的芦笙曲翩翩起舞,或谈古论今,尽情地享受着劳动后的欢乐。芦笙曲的种类很多,内容和形式也丰富多样。
芦笙舞蹈既有舞蹈之柔,又有武术之刚。因此,在苗族武术演练中,芦笙也可作武术器械与习武者对打。芦笙在苗族民间,大多出现于群体活动,如花山节、丧葬仪式等,总是作为重要角色贯穿于整个活动的始终,但芦笙不是爱情信物,也很少扮演爱情角色,它只作为凝聚力和号召力将苗族的心连在一起。
它的舞蹈特点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芦笙舞有单人舞、男性双人舞和男女双人舞,分为“踩”、“跳”两种,“踩”以两膝的轻微的屈伸并踏着节奏向前移动为特色,“跳”是由动力脚落地后,下肢的颤动以及抬脚踹动,上身随之自然地摆动为特色。芦笙舞蹈既有舞蹈之柔,又有武术之刚。因此,在苗族武术演练中,芦笙也可作武术器械与习武者对打。芦笙在苗族民间,大多出现于群体活动,如花山节、丧葬仪式等,总是作为重要角色贯穿于整个活动的始终,但芦笙不是爱情信物,也很少扮演爱情角色,它只作为凝聚力和号召力将苗族的心连在一起。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民族文艺工作者在芦笙舞的基础上创作了一个既保持芦笙舞原貌而动作简易又富有时代感的集体舞《苗山迪斯科》,在苗族民间得到逐步推广。芦笙集体舞的出现,无疑是苗族芦笙舞由个体化向群体化过渡发展,使芦笙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大文化圈里找到了自身的价值。
产业规模
 
零星分散的作坊式生产。位于凯里市西南部新光村,是凯里市远近闻名的“芦笙村”,年产芦笙上万支,是黔东南最大的民间芦笙制作和供应中心。
著名民间艺人有贵州黔西南昊锡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的杨广文等,知名芦笙演奏家有贵阳花溪吴应明、贵州省歌舞团东丹甘。
舟溪芦笙节
在每年的正月十六日开始,十八、十九、二十日进入高潮,尤其是十九、二十这两天,又是芦笙会又是赛马斗牛,特别热闹。 芦笙会时,附近市县方圆几十公里的人都来赴会,一时间人山人海,笙声如潮。 人们围成一个个圆圈跳芦笙,小伙子在圈内捧着长长短短的芦笙边吹边跳,姑娘们踏着笙歌的节奏翩翩起舞。 芦笙节不但是庆丰年祝福的节日,也是男女青年择偶的节日,到了二十一日,公众的狂欢便一转而成为男女青年“游方”的活动,双双对对的情侣用对歌来传情说爱,缠缠绵绵地给芦笙会留下来年再会的盟约。
 
打赏
 
更多>同类特产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特产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  桂ICP备17006920号-2
美滋滋特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