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东县特产-凉山半细毛羊
凉山半细毛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凉山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0.1-19.3℃,≥10.0℃的有效年积温2380-6352℃,年日照时数1227-2603小时,太阳辐射量91.8-145.5千卡/平方厘米,无霜期201-321天,年平均降雨量796-1164毫米,适宜家畜生长。凉山半细毛羊,宰杀后,肌肉丰满紧密、有坚实感、颜色鲜艳、光泽润滑、水嫩多汁、红色均匀,用手触摸湿润不粘手、肌纤维韧性强、有弹性,胴体表面被覆一层薄薄的白色、均匀的脂肪分布,无膻味。煮沸后的羊肉汤澄清透明,羊脂团浮聚于汤表面,香气四溢,风味十足,具有鲜、香、浓等特色。
2012年08月03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凉山半细毛羊”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产品特点
汤阴特产
品质特性
凉山半细毛羊,宰杀后,肌肉丰满紧密、有坚实感、颜色鲜艳、光泽润滑、水嫩多汁、红色均匀,用手触摸湿润不粘手、肌纤维韧性强、有弹性,胴体表面被覆一层薄薄的白色、均匀的脂肪分布,无膻味。煮沸后的羊肉汤澄清透明,羊脂团浮聚于汤表面,香气四溢,风味十足,具有鲜、香、浓等特色。
屠宰率高且鲜肉色泽纯正,具有清香味,熟肉肉质细嫩鲜美,肉汤香味浓郁,风味独特。
历史渊源
汤阴特产
凉山半细毛羊培育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20世纪70年代初为细毛羊改良阶段:引进新疆细毛羊进行杂交改良试验,并在全州推广。
1966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开始从国外引入边区莱斯特以及罗姆尼等半细毛羊与细毛改良后代羊进行杂交组合试验。
1974年,凉山彝族自治州改良羊5.8万只,并逐步建立了多个州属和县属种羊场。
1986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半细毛改良羊达11.85万只。
1986年,国家科委、农业部将培育48-50支粗档半细毛羊新品种连续纳入国家“七五”、“八五”、“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由凉山州畜牧局主持,组织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凉山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等进行联合攻关。
1995年,凉山彝族自治州成功育成了凉山半细羊新品种,存栏11万余只,其中特一级公母羊达到5190只,等级羊达到35237只,基础母羊达到45958只。
2007年,凉山半细毛羊存栏22.31万只,其中特、一级羊14.5万只,并在州内外广泛推广,其适应性和杂交改良效果良好。
2009年10月,凉山半细毛羊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并正式命名。
生产情况
汤阴特产
2012年,凉山半细毛羊保护面积2694平方公里,生产面积1536平方公里,年存栏187万只,年产量154万只。
产品荣誉
汤阴特产
2012年08月03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凉山半细毛羊”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专用标志使用
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凉山半细毛羊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