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华中特产  华东特产  华南特产  北特产  西南特产  东特产  山东特产  湖北特产  四川特产  西北特产 

儋州粽子

   日期:2020-03-04     来源:美滋滋特产网    作者:ttc2020    浏览:289    评论:0    
核心提示:儋州粽子,海南省儋州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儋州粽子
儋州粽子,海南省儋州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儋州粽子的糯米还含丰富的钙、磷、铁、维生素B1、B2等。儋州粽子多用新鲜的箬叶包成方锥形,每个粽子重达半公斤,煮熟后的米是青绿色的,并带有一股叶子的香味。
2016年2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儋州粽子”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产品特点
儋州粽子粽角端正,扎线松紧适当,剥去粽叶,粽体表面呈粽叶浅绿色光泽,粽体内有馅料,糯而不烂,咸甜适口。理化指标:干燥失重≤65%;蛋白质含量≥4.0%;脂肪含量≤17.5%。
产地环境
儋州粽子产自海南省儋州市,儋州市地处海南岛西北部丘陵地带,地形以丘陵为主,丘陵占全市面积76%,平原台地占23.6%,山区占0.4%。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倾斜下降,东南高、西北低,南部和东南部属低丘陵区,地面标高100~200米,13座500米以上的山峰分布在这一带。北部和西北部属滨海平原台地和火熔岩台地,较平坦,高5~100米,海岸线225千米,曲折绵亘。
儋州市处于东亚大陆季风气候的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受岛内中部隆起的五指山脉的阻隔,处于背风面,又濒临北部湾,故又有独特的小气候。全年接受太阳辐射能量每平方厘米110~130千卡,适宜种植水稻。
历史渊源
儋州粽子的历史源远流长,粽子在儋州一带流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自汉代以来,儋耳郡就己开始制作粽子。
西汉元封元年(110年),汉王朝在海南岛设置珠崖郡、儋耳郡。如今的儋州市白马井,因伏波将军的白马踏出地下水而得名。此井中之水被取来蒸煮以虾米为料的粽子,故名“伏波虾米粽”。
北宋,苏东坡滴居儋耳,创制的“东坡粽”。东坡连续三个端午节都在儋耳度过,每年除了用传统的猪肉包粽,还教当地人包豆子粽、干鱼粽、虾仁粽、鸭蛋粽等,并以此类粽子作下酒菜。
南宋,道教南宗白玉蟾到琼州时,包清粽蘸蜂蜜糖而食之。
明代,儋州洛基地区走出了“威武将军”符南进、“嘉应将军”符那宽,他们晚年荣归故里后,平时喜欢吃粽子,是为“洛基粽”源头。
抗日战争时期,“洛基粽”得到新的发展。镇上有一摊点女主人唐三婆,利用优质糯米加配料,制作一种三角形粽子,因色香味俱全,使“洛基粽”闻名遐迩。
1996年,《儋县志》载,“儋习礼义之教,有华夏之风”,“五月端午日,饷角黍,诸粽相馈,男妇系香袋。儿女彩索缠臂,涂雄黄,饮昌蒲酒,柳艾悬门”。
2014年,儋州市成立粽子行业协会。
生产情况
2016年端午节至2017年端午节期间,儋州粽子产销3036万个,销售额3.6亿元。
产品荣誉
2016年2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儋州粽子”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儋州粽子产地范围为海南省儋州市及洋浦经济开发区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主要原辅材料
生产用水:产地范围内的地表水,水质应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要求。
粽叶:产地范围内生产的茄冬叶,从采摘至加工使用≤2天。
糯米:产地范围内当年产的糯米,直链淀粉含量≤2.0%。
猪肉:产地范围内饲养花猪的五花肉。
咸鸭蛋黄:产地范围内跑海鸭产的鸭蛋,经腌制20天以上。
加工工艺
工艺流程:原料→清洗→浸泡及处理→包制→水煮→晾制→成品。
加工要点:
糯米浸泡:采用常温浸泡,浸泡时间为2至3小时;
包制:
蛋黄猪肉粽:采用产地范围内生产的茄冬叶按照糯米、猪肉、咸鸭蛋黄比例为10:10:3包裹,并用麻绳包扎好;
蛋黄豆粽:采用产地范围内生产的茄冬叶按照糯米、猪肉、咸鸭蛋黄、食用豆比例为5:10:3:5包裹,并用麻绳包扎好。
水煮:水温95至100℃,水煮时间10至12小时,水面没过粽子约10厘米,煮熟为止。
专用标志使用
儋州粽子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海南省儋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儋州粽子的检测机构由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
 
打赏
 
更多>同类特产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特产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  桂ICP备17006920号-2
美滋滋特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