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稻米、毛尖,滑县黄小米、黑麦面粉,栾川县即食玉米,上蔡县艾制品,鲁山县香菇,洛宁县红富士苹果……2024年9月7日,在河南省2024年脱贫地区消费帮扶产销对接专项行动现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特色农产品展区内琳琅满目的特色农产品吸引了众多采购商和市民的目光。
周口市淮阳区“头雁”吴金锋的水果萝卜在展会现场被抢购一空,他兴奋地说:“这次展会收获颇丰,前来咨询团购的客户特别多,意向销售额有望突破10万元。”
举行脱贫地区消费帮扶产销对接专项行动,不仅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具体举措,而且对打造农产品品牌、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有重要意义。河南农业大学社会服务处副处长赵建中介绍说:“河南农业大学十分重视此次活动,提前组织‘头雁’学员参加,前来参加活动的‘头雁’学员积极性也非常高,我们本来准备组织20个学员参展,结果报名人数突破了50人,不得已从中精选了30名学员来到现场。”
“‘头雁’学员大多数都有自己的特色农产品,此次消费帮扶展销活动给我们提供了展示、交流、合作的舞台,让更多人了解到全省各地‘头雁’学员们的特色农产品。”河南农业大学2023年“头雁”班第三期学员杨田亮说。
“河南农业大学不仅给我们‘头雁’学员传授了知识,而且还搭建了这么好的一个平台,切切实实是‘扶上马送一程’。”河南农业大学2022年“头雁”班第二期学员杨丹丹对此次活动非常认可,“我跟学员们交流了一下,大家在此次活动中都成交有产品或签有订单。”
此次活动还给“头雁”们提供了一次学习其他企业之长的好机会。来自栾川县的“头雁”亢海涛,种植高山玉米400余亩,年加工即食玉米120万穗。“我抽空到其他展位看了看,他们一些好的加工方式也给了我启发,回头准备引进尝试。”亢海涛说。
“我最关心的就是产品包装,参展的同类产品的包装我基本都看了,好的产品就需要好的包装,这样才能提高产品附加值。”来自滑县的“头雁”宋德国说。
在参加脱贫地区消费帮扶产销对接专项行动的间隙,河南农业大学往届“头雁”学员还进行了座谈。河南农业大学校友、河南赋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灵光,分享了他获得河南省2024年高素质农民创业创新大赛一等奖的“土地托管-赋能‘三农’发展”项目;河南农业大学校友、河南凤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智豪向“头雁”讲述了他的创业故事。
“通过‘头雁’培育,学到了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自己对乡村产业发展格局与定位的认识,拓宽了思路与眼界,提升了素养与认知,结识了优秀的产业导师以及一群志同道合的‘头雁’。”河南农业大学2022年“头雁”班第二期学员、信阳信南源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晨阳说。
“通过培育,我学到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前沿技术,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探讨发展难题、分享创业经验、共享发展资源,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情和动力,对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也更加坚定了从事农业,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决心。”河南农业大学2023年“头雁”班学员、延津县大丰收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姚小培说。
座谈会上,大家热烈讨论交流,分享行业信息、产业经验,提出要建立“头雁”特色农产品展馆,共同开拓市场,为乡村振兴汇聚新动能。
王线中 用“艾”铺就增收路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吴向辉文/图
“艾是千草之王,植物黄金。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9月6日,河南省2024年脱贫地区消费帮扶产销对接专项行动现场,艾草制作的摆件、挂件、精油、香囊的产品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来自上蔡县的“头雁”、河南祥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线中热情地介绍起艾草制品的功效。
“听说要举办消费帮扶产销对接展会,我第一时间就报了名。”王线中说,近年来,他们积极到全国各地参会参展,推介产品,扩大销路,开展合作,“通过在全国各地参展布展,我们的产品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产品卖得非常好,这让我们信心大增。”
今年56岁的王线中,出生于上蔡县一个农民家庭,在学生时代,他选择的是畜牧养殖专业。
“我是2012年以后才开始从事艾草种植与研究的,之前我跟着父亲在家养牛。”王线中回忆自己的创业经历时说,在养牛过程中,时常会发生新生牛犊易病、易死现象,父亲让试试熏艾的土办法,没想到效果非常好。王线中又把艾草打碎掺到饲料中喂牛,一段时间后,小牛犊越长越壮实。
从此,王线中对艾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敏锐地察觉到,艾草虽好,但目前的产品都比较原始,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如果能大规模种植推广,并做好深加工,研发出新产品,一定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王线中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妻子,夫妻俩一商量,决定将事业重心转向艾草种植、研究与艾产品深加工。
说着容易做起来难。艾草怎么种?如何开拓市场?如何进行深加工?带着这些问题,王线中向知名专家、教授和成熟的企业学习取经。2015年,王线中借款20万元,在陕西汉中建立了以艾茶为主的加工厂,并成功研发出了艾草膏、艾草精油等新产品。
2019年,王线中回到家乡投资办厂,开始了企业发展壮大的新征程。在王线中的带领下,公司产品研发团队在原来的艾草膏、艾草精油、艾炷等产品的基础上,又开发出艾草香囊、艾草枕头、艾草肚兜、艾草护膝、艾草洗浴包、艾草颈肩贴、艾草茶等新产品。此外,王线中通过潜心研究,成功培育出“上艾一号”“上艾二号”艾草新品种,并研发出了蓍草非遗系列产品。
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王线中还思考如何让更多的人增收有路、致富有门。
目前,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王线中已带动当地农民发展艾草种植3万多亩。“下一步,我们将打造种植、产收、加工、销售、养生等艾草产业链,吸纳更多的农户参与进来,让更多的乡亲走上艾草致富路。”王线中说。
霍延友 追梦生态桑产业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吴向辉/文 杨远高/图
“这是可以生吃的水果玉米,尝一尝味道咋样?”9月6日,在河南省2024年脱贫地区消费帮扶产销对接专项行动现场,霍延友剥开玉米衣,用刀将鲜嫩的玉米棒切成段分给参观的市民品尝。“又甜又有清香味。”“比熟的糯玉米好吃多了。”……大家尝后赞不绝口。
“这次带来了1000多斤的鲜食玉米,没想到这么受欢迎,一天就卖出去了八九百斤。照此下去,不到展会结束就卖空了。”霍延友说,其实他这次来主要是展示销售桑葚醋、桑葚酒、桑芽菜、桑叶茶等桑制品的,“没想到配角玉米成了主角,不过也挺好,这让更多人知道了我们华梦家庭农场。”
霍延友是民权县华梦家庭农场负责人,也是河南农业大学2023年“头雁”培训班第三期学员。霍延友从1996年开始创业,办过涂料厂、干过保健品、组建过建筑队、批发过蔬菜……
2011年,霍延友投资50万元注册了一家种植专业合作社,由于经营不善,仅两年时间便亏损了100多万元。2014年,霍延友调整经营理念和思路再出发,创办“华梦家庭农场”。
“桑树药食同源,桑叶、桑葚、桑枝、桑根都有利用价值,全身都是宝。并且桑树易种植,好管理,不用施肥也不用打药。”霍延友说,桑树生态种植让他深受启发,也找到了坚守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于是,他一年一个台阶,逐步开发桑产品。2017年,开发出了桑葚醋、桑葚酒、桑芽菜。2018年,桑叶茶上市。这一年,他带着系列桑产品第一次走进上海展会,两天半时间卖了10万元。产品不够卖,当地政府连夜安排车将产品送到上海。这次展会,让他的农场彻底改变了经营现状,也更加坚定了他做桑产品的信心。
上海展会归来,霍延友与民权葡萄酒厂开始了合作。他的桑葚酒从作坊生产转为工业化生产,从年产1吨扩大到年产100吨。
如今,霍延友的华梦家庭农场占地650亩,分为种植、养殖、采摘、娱乐4个板块,是一个集养生保健、绿色时令、零添加农产品深加工、农耕文化、休闲、观光、垂钓、美食多元素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目前,他已带动周边农户种植桑树8000余亩。
2023年8月,霍延友参加了河南农业大学“头雁”培训班。他说:“没有学习,就没有进步。通过这次培育学习,让我的目标越来越清晰、步伐越来越坚定。”
“下一步,华梦家庭农场将和农户联营,扩大桑树种植面积,让土地生金,让更多乡亲过上幸福日子。”说起发展前景,霍延友信心十足。
宋德国 创绿色杂粮品牌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吴向辉文/图
“我们带来的黑麦面粉、黄小米、粗粮等,全是经过国家认证的绿色食品,质量上可完全放心。”在河南省2024年脱贫地区消费帮扶产销对接专项行动现场,来自滑县的“头雁”、牛屯镇宋林禾丰种植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宋德国指着产品包装上的绿色食品标志向参观的市民介绍。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我们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成立的初衷就是依托当地独有的自然优势,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发展绿色农业,带领村民走上产业助力增收的新路径。”宋德国说,经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从最初的10多名社员发展到现在的20余名,土地流转面积也从刚开始的几十亩增加到现在的500多亩。
“要想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生产绿色优质的农产品是值得关注的重点。”宋德国说,合作社的绿麦、黑麦、黑玉米、黑花生、谷子等五谷杂粮从一开始就定位于绿色。
为提升农作物品质,该合作社采取统一供种、统一培育、统一供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技术管理的“五统一”方式,加强技术培训,不断提升种植水平。在日常管理上,采取技术人员包片、定点服务方式,对合作社在晒田、管水、施肥、防虫治病等方面进行专业指导,确保每个环节服务落到实处。“我们每件产品都有承诺达标合格证和二维码,承诺农药残留不超标,无添加剂,从源头上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宋德国说。
宋德国认为,绿色、有机是农特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营养价值越高的杂粮产品越具有广泛的市场。该合作社生产的五谷杂粮,目前已有四类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创立独特的品牌,农产品才能走进商超,在市场上才叫得响,才更有竞争力。”2020年3月,宋林禾丰种植农民合作社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宋林禾丰”,近年来,该合作社生产的黄小米、玉米糁、富硒黑花生、小麦面粉等农产品,依托电商直播的方式,采取“订单+互联网”相结合的销售模式进行线上推介销售,不仅拓宽了市场,还有效带动了当地群众稳定增收。
李爱玲 四季轮作种果蔬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吴向辉文/图
在河南省2024年脱贫地区消费帮扶产销对接专项行动现场,李爱玲热情地招呼参观的市民品尝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汝阳红薯的独特风味。
今年53岁的李爱玲是河南农业大学2024年“头雁”班学员。谈及创业经历,李爱玲介绍说,返乡创业前,她和丈夫一直在深圳做物流生意,企业也颇具规模。随着4个儿女相继长大,完成学业,2020年6月,她和丈夫商议,决定放弃深圳的物流产业,回到家乡汝阳县柏树乡漫流村从事大棚种植。
“当时,村里人听说我们回家干农业都很不理解,说企业做得那么大了,回来种果蔬能有啥出路?可我和丈夫对农业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越来越想念家乡。”李爱玲道出她返乡创业的初衷。
2020年8月,李爱玲和丈夫顶着质疑,承包了67个村集体大棚,成立汝阳县家昌种植专业合作社,种起了果蔬。为确保果蔬品质,两人研究了市面上的各种果蔬,并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最终选择大棚四季轮作模式,冬季种植羊肚菌,春夏秋季种植圣女果、番茄、西瓜、甜瓜、叶酸玉米等瓜果蔬菜。
要想种植的瓜果和食用菌品质好,还得依靠科学技术。在专家指导下,李爱玲开始给瓜果“喝”牛奶,让羊肚菌“听”音乐,生产出的农产品因品质好深受市场青睐。
同时,李爱玲与丈夫还完成了大棚提升、园区改造,形成了集农业种植、蔬果采摘、休闲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基地。
“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帮着农民赚。”李爱玲不忘返乡创业的初心,按照“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把大棚分给有能力的农户去干,为农户提供种植、有机肥料、技术指导等综合服务,签订合同统一供苗、统一技术指导、集中订单收购等。目前,已带动周边180余户农户走上绿色增收路,实现户均增收2万余元。
张晨阳 拉长稻米产业链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董豪杰文/图
一个巴掌大小的小簸箕里,一粒粒大米晶莹剔透、饱满圆润,散发着阵阵清香。在河南省2024年脱贫地区消费帮扶产销对接专项行动现场,信阳信南源米业公司展位上的信阳大米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观看。
“我们的大米,在信阳各大餐馆、酒店供不应求,因为口感好,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公司董事长张晨阳说。
信阳是河南省水稻主要产区,种植面积占全省80%以上,但提及信阳大米,不少消费者并不看好。“北方大米更好吃”,不少消费者的“常识”让信阳大米难以走出河南,甚至难以走出信阳。
为了打破这种偏见,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张晨阳决定用好大米征服消费者。
10年前,张晨阳放弃南方的高薪工作,扎根信阳创立信阳信南源米业公司,立志通过提升品质,打造信阳大米品牌,振兴信阳大米,这也是他被当地农民称为“信阳大米哥”的原因。
好吃的大米,怎样种出来?张晨阳从品种入手,选择优质水稻新品种。信阳的好山好水加上好品种,为种植好大米打下了基础。
张晨阳跑遍信阳各地,选择适宜的种植区,在自建种植基地的同时,通过公司带动的形式为农户提供优质种苗,同时将制定的标准化种植技术传授给农户,采取全程技术服务的方式,帮助更多的农户种出好大米。
相较于市场价,张晨阳按照每斤稻米加价两毛的价格从农民手中回购,统一加工、包装、销售,在农民收入增加的同时,打造信阳大米品牌。
今年,张晨阳在信阳明港投资打造的水稻产业园已经落地,从优质种苗、种植技术、加工包装到销售,实现一站式、全链条服务。“未来,好吃的信阳大米会越来越多,并逐步打响品牌,走向全国。”张晨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