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华中特产  华东特产  华南特产  北特产  西南特产  东特产  山东特产  湖北特产  四川特产  西北特产 

莨纱绸

   日期:2021-04-29     来源:美滋滋特产网    浏览:284    评论:0    
核心提示:莨纱绸佛山莨纱绸因制成衣服穿在身上活动时纱纱作响,故又称响云纱后来逐渐取谐音而美其名为香云纱。莨绸是平纹组织的坯绸,乌黑
2021-4-29 11-27-08
莨纱绸
佛山莨纱绸——因制成衣服穿在身上活动时“纱纱”作响,故又称“响云纱”后来逐渐取谐音而美其名为“香云纱”。莨绸是平纹组织的坯绸,乌黑透亮,又称之为“薯莨绸”或“黑胶绸”。
  沈廷芳《乾隆广州府志》记载:佛山丝绸之精,金陵苏杭皆不及也。香云纱是佛山丝绸的传统珍品,是佛山人的骄傲。但现今已摆上历史博物馆了,建议重新生产,再作商业包装,省运会时作颁奖服会有相当不错的效果。
历史沿革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番禺市桥镇开始盛行晒制莨布的手工业生产.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广东丝织业的生产工具主要是“标梭平纹织机”.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南海西樵民乐儒林村民程家改革标梭平纹机,逐步演变成12片综小提花机和“啤架机”;清末,又发明了“扯花”机,可织较复杂花纹图案的品种。每部织机需两人同时操作,一人在下边织,一人在花楼上执衢扯花.
民国4年(1915年),南海西樵民乐儒林村程家的程绍江、程炳全、程泽、程周等4人发明了马鞍丝织提花绞综,首创纽眼通花的纱绸,(经线组织为绞纱组织)的新产品—“香云纱”,俗称“白坯纱”,经过晒莨后的成品称“莨纱”这是广东丝织行业具有划时代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的创举.此后,佛山、广州、顺德相继开辟了生产“白坯纱”和莨纱的工厂、晒场,使珠江三角洲呈现莨纱生产的欣欣向荣局面.与此同时,南海县民乐各地丝织生产更是各具特色:如程家织纱,潘家织罗,葆美织绫,云窖、莘涌织绸,华夏、朗心织绉纱,吉赞织孟买绸等.当地居民绝大多数从事丝织业,务农者不多.儒林村程家全族人600余人,除一人务农外,其余均以织造纱绸为生.
辛亥革命(1911年)后,中国收回关税权,佛山被划为二等市,出口关税比广州低,因此,南海的西樵、民乐、盐步和顺德、广州等地的纱绸都运往佛山转运出口,佛山成为全省纱绸的重要集散地。
民国11年至17年(1922~1928年)广东丝织业达到鼎盛时期,全省赖以丝织业为生者数万人,拥有织机3万余台(其中仅南海县民乐一带就有织机1.5万多台),丝织工人每天工作10小时,每人每日可织纱绸一丈余,台时产量约2尺,约3天织白胚纱1疋(约17~18米);当时年产量在200万至250万疋,出口达20万疋,产品主要是纱绸。
建国后,广东土绸绫出口使用“红花牌”商标;莨纱绸出口使用“珠江牌”商标.
公司简介
莨纱绸为广东丝绸特产,一百多年间均闻名国内外。莨纱绸又名“香云纱”、“黑胶绸”,即莨纱、莨绸的合称。它具有质地软滑、坚挺耐磨、着体透凉、易洗快干的特点。莨纱多产于南海西樵、民乐一带;莨绸多产于顺德沙滘、伦教、勒流一带。纱绸均为广东原有的多化性黄茧的农工丝用木机或铁木机手工织造。纱是有提花的;绸是没有花纹的。莨纱绸是将织好的白胚纱绸转到晒莨工场,用磨好滤净的薯莨汁扫刷蘸染在平铺地面的白胚纱绸上,然后晒干,再扫刷薯莨汁、再晒干。这样重复10多次后再加热浸煮,褪去浮莨,再煮再浸,直到色度相宜为止(约30次)。至此,再进行晒莨的关键工艺,即在黎明前将搅拌均匀的河泥涂匀于平摊在草地的绸面上,俗称“过河泥”(过鸟)。经水洗后再在傍晚或天亮前,将纱绸摊在草地上打雾,待其潮软,用人力绷之,再等日出晒干,前后约需4个晴天,方为呈鸟黑光润的莨纱绸成品。
 
打赏
 
更多>同类特产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特产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  桂ICP备17006920号-2
美滋滋特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