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华中特产  华东特产  华南特产  北特产  西南特产  东特产  山东特产  湖北特产  四川特产  西北特产 

古城区特产-丽江手工铜器

   日期:2023-11-15     来源:美滋滋特产网    浏览:146    评论:0    
核心提示:古城区特产-丽江手工铜器丽江,手工制作的铜器犹如飘荡在玉龙雪山上的一道美丽的彩虹,从久远的历史时空中随着纳西族在金沙江沿
QQ浏览器截图20231115110107
古城区特产-丽江手工铜器
丽江,手工制作的铜器犹如飘荡在玉龙雪山上的一道美丽的彩虹,从久远的历史时空中随着纳西族在金沙江沿岸的定居而辉煌闪亮,金光四射倍显富贵之气的铜器,备受百姓的喜爱而流传,成为丽江纳西族的传统民族工艺品,历久而不衰。
简介
丽江纳西族制作铜器的历史追根溯源可以到出土的汉代墓葬中的青铜兵器,而后则是明代木氏土司聘请的铜艺匠人传入的中原手工制作铜器,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到清代及至民国鼎盛起来,城乡都有打铜作坊,尤其是在大研镇有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打铜街,有了名声在外的铜匠世家“德荣昌”,其中的代表人物则是白沙杨氏家族的杨璞坚,号称“铜匠杨伍”,其产品在丽江市场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供不应求,还远销川、康、藏等地。解放后,虽因铝合金制品及机制品的涌入,手工打制铜器作坊萎缩,但其产品仍成为每年三月和七月传统物资交流会上的抢手货。至如今,随着现代工业制品的大量涌入,手工打制的铜器不断走向衰微,丽江纳西族已只剩“最后一个铜匠”了。
手工制铜工艺流程
相比较而言,手工制铜的工艺流程比较复杂。在民间,只有用松材烧制的木炭才能炼铜,打制铜器也是如此,其炼制过程由原铜矿石开始第一次冶炼,制成饼铜,再炼而成粗铜,三炼则成为精铜,加工上品器具则需第四次炼制。这样,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冶炼,铜的纯度越来越高,品质也越来越好,加之原铜矿中均有一定的含金量,过去没有专门提取金的工艺,所以过去的铜器会越用越锃亮。若在精铜中加入锌锡镍之类的成分,则可以打造如前所述的各种精制的手工艺品。
现今一般只采用电解铜作原料,经过一次冶炼后制成饼铜,而后四块至五块饼铜垒在一个相对较大的第一个饼铜中,层层垒起,让第一个饼铜裹住其他垒在上方的饼铜,而层与层之间必须铺上少许木碳灰,防止加热时粘在一起。加热后锻打时需四至五个有力气的男子,按顺序轮流抡锤击打,冷却后又加热,再捶打,如此多次反复,则可锤打出器物的大体形状,冷却后就可分离成单个的粗坯,再经手艺高强的师傅千万锤的敲打加工,才能打制出精确的器物形状。以上所述方式适用于较大器皿(如火锅、瓢、盆等)的打造。
若加工工艺品及精品铜器,则需比照设计好的图稿剪下铜片,铜片要比图稿略大,留出一定的加工余量。初步锤打出铜制品的凹凸形状,而后做铅托,铅托的作用是托住和固定需加工的铜片,以便进一步制作。其方法是:把粗加工过的铜片反向置于砂箱中,铜片的边缘则留出一定的空隙,当已熔化的铅液注满其中时,溢出的部分即流入周边的空隙中,形成包边的状态,从而固定住了铜片,冷却后则可继续加工(过去是用松香代替铅做托)。铜匠师傅用锤击、錾刻、镌镂等工艺。是整个工艺中最关键的,当然也成为决定铜器质量和艺术性的决定因素,显示了制器人工艺水平的高低。所用的工具有一把小锤和若干支錾子,錾头有尖、圆、平、月牙形、花瓣形等多种,根据需要选用。铜匠师傅尽显自己的才艺,别出心裁地雕刻出心中的图案,做工优劣关键在此时。制作特殊形状则需要焊接,如黄铜锁、酒壶等。在接口处嵌入焊药,放入炉中加温,此时就需要集中全部精力观察火候及器物,使之焊药熔化又不损伤到器物本身,所需条件恰到好处时才能焊接上,否则前功尽弃。这就要求焊药的配料、温度与加温的长短都与焊接质量密切相关。制作铜器的过程就是用最简单的工具制造出最精美的器具及工艺品的过程,堪称纳西族制作手工艺品的奇迹。
成品的最后一道工序叫做“点冷锤”和“出色”,铜制品成品表面会发黑或沾上杂质,因此需要洗出它的本色。其方法是:把红土、盐、水按一定的比例配制成溶液,均匀涂于器物内外,然后在火炉中均匀加温到器物发红,迅速把整件器物浸泡入冷水中,取出后的器物则会变成紫铜的本色,即为“出色”。因紫铜本身具有相对柔软性,故常用的器物需一定的硬度,铜匠师傅必须把整个器物均匀锤击,使之器物的硬度和亮度增加,此道工序称“点冷锤”。如果是工艺品,则需浸泡在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酸醋和盐溶液中 4天至 5天,最后用木炭粉均匀擦拭,让它呈现出色泽与光洁度。漂洗后晾干,一定要挑晴天,才能晾晒出铜制品漂亮的色泽。
纳西族铜器制作的传承谱系
纳西族手工制作的铜器可以追溯到汉代前后,但多限于青铜兵器。手工打制民用铜器则在明朝嘉靖年间木氏土司为加强日用品生产及建造寺庙的需要,向中原各地延请制铜工艺人才而传入,并在清代逐渐鼎盛起来,有了杨德和杨浪昌创办的“德荣昌”铜器商号,以及有了杨茂芳、“铜匠杨伍”等制铜技艺高超的执操人才。和善均的先祖和祥、和启瑞、和秉珍、和为杰等直至父亲和积宽曾有幸先后在其门下或在其传人作坊中学徒,及至传到他手中。在这历史的长河中,由于社会变化的原因,传至他父亲和积宽的时候,此项手工制作铜器的手艺已经是后继乏人了。是他父亲和积宽为了抢救传承此项手艺,遂在白沙就地物色了和作良、木占东、和顺文、段绍贤等为首的七八个人,在艰难的条件下促其学徒,历时近 10年,终于有了薪火相传的局面。只是后来,连这样艰难的条件也没有了,这些学徒才无可奈何地“弃艺从农” 去了,最后只剩下他父亲和积宽这个“最后的铜匠”坚持了下来。
如今,他又有了赖以传承下去的徒弟木文宇、李述贤、赵琪军、和田茂。他们仍在丽江白沙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同时在许多难以想象的局面中意想不到地把纳西族传统的制铜工艺传承了下来。
 
 
 
打赏
 
更多>同类特产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特产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  桂ICP备17006920号-2
美滋滋特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