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华中特产  华东特产  华南特产  北特产  西南特产  东特产  山东特产  湖北特产  四川特产  西北特产 

姜丝排叉

   日期:2019-12-30     来源:美滋滋特产网    浏览:249    评论:0    
核心提示:姜丝排叉姜丝排叉,又叫姜汁排叉、姜酥排叉、蜜排叉。它不但是北京传统小吃,也是北京茶菜的一个品种。茶菜是满族、回族礼仪性食
2019-12-30 12-13-00
姜丝排叉
姜丝排叉,又叫姜汁排叉、姜酥排叉、蜜排叉。它不但是北京传统小吃,也是北京茶菜的一个品种。茶菜是满族、回族礼仪性食品。满族人在设席宴客时,习惯用茶及茶食为先,然后才是冷荤、热菜、甜食、汤等,一定按顺序上。回族人不饮酒,但为了礼节,多以茶代酒,因而茶菜是必不可少的。“南来顺”的姜丝排叉1997年被评为“北京名小吃”和“中华名小吃”。
菜品特色
姜丝排叉,从其名就可知道,它原料中有鲜姜,因而食用时有明显的鲜姜味而得名。
据《天桥小吃》作者张次溪先生说:“旧天桥有专门卖小炸食的店家,如面炸不盈寸的麻花排叉,用草纸包装,加上红商标,时过年送礼的蒲包,又是小孩的玩物。”对这种小炸食前人还有诗称赞说:“全凭手艺制将来,具体面微哄小孩。锦匣蒲包装饰好,玲珑巧小见奇才。”过去天桥卖这类小炸食的还要吆喝:“买一包,饶一包,江西腊来,腊秦椒。大爷吃了会撂跤,撂官跤,跛子跛脚大箍腰。大麻花,碎排叉,十样锦的花,一大一包的炸排叉。”小孩听到了,多喜欢去买!
做法
特殊工艺
鲜姜去皮剁成细粥,面粉加一定比例的明粥,一起放入盆中,用凉水和成面团。将面团压成薄片,然后在薄片上撒上细淀粉,叠起合成,用刀切成宽2厘米、长5厘米的排叉条,将两小片叠到一起,中间顺切三刀,散开成单片套翻在一起,用温油炸。
将炸好的排叉过蜜,过蜜的方法是用鲜姜去皮切细丝,用水把姜丝熬开后捞出姜丝,放入白糖,开锅后放饴糖、桂花,继续熬开后移小火上,将炸好的排叉入姜汁熬出桂花饴糖中过蜜。
过蜜后的排叉成浅黄色,有酥、甜、香的特点,食用时有姜味。
还有一种带咸味的排叉,原料为面粉、苏打和盐,也用油炸,做法与姜丝排叉一样,不同的是它不过蜜,有酥、脆、味微咸的特点,爱喝酒的人常以咸排叉当下酒菜用。
在制作“姜丝排叉”中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炸排叉”,“排叉”炸的好不好,直接影响着这一道食品的风味。
制作步骤
原料:面粉200克、姜丝适量、鸡蛋1只、黑芝麻5克、盐2克、白糖10克、清水少许、食用油适量。
制作:
1、取面盆一个,将面粉、鸡蛋、白糖、姜丝、清水搅拌均匀。
2、入黑芝麻后将面粉揉上劲,制成面团备用。
3、将将和了姜丝的面皮擀得薄薄的(尽量薄一些)备用。
4、用刀将面片切成长15厘米宽7厘米左右的菱形条。
5、将面片的一端从划开的地方穿出来后把整个面片扭成花型备用。
6、锅中做油,7成热时入处理好的面片炸成金黄色捞出控油后即可食用。
小贴士
1、要用旺火来炸,这样才能达到酥脆的口感。
2、炸排叉时要注意火候。一旦变成金黄色就要马上捞出,否则易糊。
做法二
食材
主料
面粉250g、糖120g、麦芽糖250g
辅料
油适量、生姜100g
步骤
1.用泡姜的水,约一至两个小时。
2. 面要和硬一点,1斤面加入4两生姜水,面和好后盖上保鲜膜饧上30分钟。
3. 面饧好后准备擀面,为防止面粘案板,先在案上撒些淀粉,将面团擀成大面皮。
4. 把擀好的面去边角,然后切成6厘米宽的长条,要同样宽,切好后2个面片叠在一起码整齐,在每小块儿叠起的那一端切三刀,中间一刀要长一些。
5. 翻排叉, 2片面片叠在一起, 把面片的一端从左边的刀口穿过拉好。
6. 把面片的另一端从右边的刀口穿过拉好。
7. 粘连的部分尽量翻起来, 整理好排叉。
8.炸排叉:做油锅,倒入适量油,油五成热时,排叉下锅, 用小火,炸成淡黄色,捞出控油。
9. 坐煮锅,放入适量水与姜丝一起煮,把姜味煮出来后,将姜丝捞出。
10. 锅中放入白糖,待白糖化开,再放入麦芽糖,搅拌均匀。
11. 糖汁熬开后,用筷子夹起排叉,依次裹糖。
12. 把粘好糖的排叉放在筛网上控一会。
13. 待糖冷却,就可以码盘了。
营养价值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自古以来中医学家和民间有“生姜治百病”之说。因为姜中含有姜醇、姜烯、水芹烯、柠檬醛和芳香等油性的挥发油;还有姜辣素、树脂、淀粉和纤维等。所以,姜在炎热时节有兴奋、排汗降温、提神等作用;可缓解疲劳、乏力、厌食、失眠、腹胀、腹痛等症状;生姜还有健胃增进食欲的作用,夏令气候炎热,唾液、胃液的分泌会减少,因而影响人的食欲,如果在吃饭时食用几片生姜,会增进食欲;生姜对胃痛亦有缓解或止痛作用,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所发生的疼痛、呕吐、泛酸、饥饿感等用生姜50克煎水喝,可使症状迅速消除。
而制成姜丝排叉让姜的风味更容易让人接受。而桂花含有棕榈酸、月桂酸、肉豆酸、桂花醇、水芹烯、芳樟醇与紫罗兰酮等芳香物质及碳氢化合物。
 
打赏
 
更多>同类特产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特产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  桂ICP备17006920号-2
美滋滋特产网